(贝云网络科技)

展望:客观看待蚂蚁模式对市场和监管挑战
蚂蚁的成功,是新旧经济交替的产物。展望未来,以蚂蚁为代表的未来新经济,正在向传统机构和监管发起挑战。
监管挑战:新金融呼吁新监管,保持创新活力,防止监管失效
传统金融监管难以适应蚂蚁模式。 传统金融体系是基于传统金融模式搭建的,例如《巴塞尔协议》针对全球银行稳健经营制订资本要求和资本风险等级等标准,每有大规模系统性金融危机发生,该协议均会被修缮补漏,对各国银行资本监管拟定了统一的框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有效保护。而蚂蚁模式不从事高资本消耗的存贷业务,也不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亿左右的总资产,与工商银行 万亿资产规模相比,如九牛一毛,逻辑上并不适用这套监管框架,如果 式仿照银行征收资本准备金,将大量耗费资本金,掣肘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
新金融呼吁新监管。 蚂蚁模式由于其业务模式新、体量庞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不亚于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蚂蚁在投资者适当性、与传统机构利益分成、消费者权益等重大问题上,如果没有适当监管,难免会产生利益冲突。新金融呼吁新监管,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传统监管重视结果导向, 等均是设计明确的监管指标、指向明确的主体,确保不出风险。新监管将是行为过程监管, ,针对业务过程和行为,利用大数据提高监察能力,及时发现和管控市场风险,鼓励资金流入新经济领域的同时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创新与监管并非水火不容,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方能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科技也只有在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做大做强。
行业层面:新旧金融体系变革,产业换代,竞争加剧
蚂蚁模式发挥鲶鱼效应,传统机构利润份额压缩 。以往金融机构凭借牌照优势,利润稳固,当互联网思维碰撞传统金融,形成巨大鲶鱼效应,牌照优势被技术优势颠覆,在各条金融业务线上,蚂蚁均实现后发赶超,分得银行利润和市场份额。以蚂蚁代表的小贷公司信用支付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银行业务,从 月后,银行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发卡量增速持续下滑。
蚂蚁模式与传统模式孰是孰非,关键是能否更好满足人们金融需求,兼顾效率与公平。 蚂蚁坚持 战略,蚂蚁花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凭借对支付业务的把控,以消费场景引流,庞大的流量和生活化的场景,使客户粘性更高,门槛更低、体验更好,凭借大数据和科技服务优势,着眼传统金融忽视的大量的长尾客群,降低信贷风险。